开云官方网站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管理制度创新为先导 深化专业内涵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体系     |      2024-01-31 21:19

  开云Kaiyun官方网站专业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管理权限下放,高职院校拥有办专业的自主权。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如何适应专业管理模式这一改变,并实现专业灵活调整的创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探索并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配套的专业管理制度。

  学院出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专业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为原则,坚持以“三个三结合”为实施路径,即“产业-行业-企业”相结合、“岗位-能力-课程”相结合、“基地-师资-制度”相结合,对学院所有专业进行调整。

  学院规定每一个专业必须以数据说话,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开篇明确本专业的产业需求分析,使专业的调整与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甚至引领区域产业的发展。

  温州市委市政府2008年明确了重点扶持泵阀、汽摩配、电气、皮革等十大行业,温州市调整产业结构以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迅速做出反应,设置了阀门设计与制造、汽摩零部件制造和汽车电子等3个新专业。这些专业不仅得到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好评,成为浙江省教育厅重点推荐立项的专业,而且深受企业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

  成效:根据区域产业设置专业,实现了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再由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实现所培养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吸引企业主动上门求合作共育人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连续8年就业率达到98%以上,成为浙江省就业先进学校。

  学院以扶需、扶强、扶特为专业调整原则,建立严格的专业考评机制,通过专业评估和绩效考核,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撤并一些存在同质现象的专业,甚至采取末尾淘汰,将一些就业前景黯淡、缺乏区域产业支撑的专业撤并。

  (1)持续开展专业绩效考核。学院制订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绩效考核办法》,对已有毕业生的专业采用4个评定等级进行考核,每3年一轮考评。考核工作一般在学年末进行,凡经考核良好及以上者,学院以专业为单位根据考核等级发放专业建设奖励经费;考核不合格的专业,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并由考评小组再次考评,仍不合格者,将停止该专业招生。考核的成绩还成为专业负责人考核的重要依据。

  (2)持续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学院出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若干意见》,制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每年对所有有毕业生专业的就业率与失业率、进名企率、专业对口、就业区域、工作稳定性、收入等6项指标进行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对于指标差的专业,学院予以黄牌警告,责成整改,数据结果连续3年排名末尾的则予以红牌停招。

  (3)持续开展企业满意度跟踪调查。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进行调查,指标包括:专业基础、技能动手、专业实践、综合应用、自我定位、学习能力、独立工作、吃苦耐劳、态度纪律等9项,调查结果作为各系进行专业建设的考核依据,由各系分析调查数据,提出改进措施,并及时进行整改。

  成效:从扩张到“瘦身”,从最初的42个专业主动调整为34个专业,学院已经形成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主动调整、预警和撤并为一体的专业管理机制,并形成与温州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动态管理体系。

  学院制订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优势专业遴选及管理办法》,两年内分批立项10个院级特色优势专业,遴选要求:专业绩效考核良好及以上;近3届平均失业率≤8%;学生专业满意度大于80%;近3届平均专业对口率≥60%。

  成效:通过专业的调控和管理,优先支持重点专业,使学院的专业建设无论在内涵水平还是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上都有一个整体的提升。目前学院已经拥有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6个、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专业2个、省特色优势专业13个、市重点专业7个。学院精益求精,遴选出10个自具特色和品牌效应的龙头专业,作为院级特色优势专业,承担着对全院34个专业内涵建设的龙头示范作用。

  学院通过创新师资培养模式、改革师资管理机制开云官方网站、建立业绩考评制度等途径,逐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三能并重”(即“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研发平台作用,以研发项目为载体,以老带新,同伴互助,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并实现科研服务于育人。

  (1)加大骨干教师引进力度。制订《关于引进企业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的暂行办法》、《柔性引进人员管理办法》,重点引进高学历的行业企业技术能手。

  (2)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教师进研发平台,以研发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类研发活动,现在我院省、市、院级开发服务机构达到42个,超过专业数(34个)。

  (3)提高平台负责人待遇。政治上享受副处级,提供津贴1.5万/年,办公费1万/年,以及良好的办公和研发设备。

  (4)明确需要完成的指标。要求每个研发机构每年的科技服务到款额不低于10万元;实现技术开发反哺教学,每个研发机构的每位教师必须承担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10人以上。

  成效:通过这些制度设计,不但有利于师资队伍的成长,提高教师的研发水平和教学水平,而且保证了不少于80%的毕业生在校内研发平台,在校企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参与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项目,从而提高了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通过争取申报省、市级研发平台,有助于学院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引领区域产业发展,提升自身的“高度”和对线年,学院完成科技项目立项241项,获授权专利74项,专利成果转化15项,转让专利费122万元,年科技到款额达1122万元。

  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1)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发展战略开云官方网站。出台《特聘教授岗位聘任管理条例》,推出四级特聘教授奖励机制,造就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出台《人才工程和团队奖励办法》,培养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能和发展潜力的后备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培育高层次创新团队。

  (2)建立合理的教师培训制度。出台《关于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实施方案》,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详细规定了培训的内容、经费的保障及如何组织实施等;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出台专门措施开云官方网站,鼓励教师在教师发展中心举办报告会、讲座、论坛等校本培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3)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出台《专任教师“低职高聘”与“高职低聘”暂行管理办法》,把培训成效与教师职称晋升挂钩。

  (4)建立定期实践锻炼制度。制订《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办法》,以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并将下企业锻炼列为职称申报的基本条件,要求教师每5年下企业锻炼6个月及以上,同时进行过程监督和严格考核,结束时进行总结汇报和评优评先。

  (5)推行教师坐班制度。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至少有6个半天在校坐班,并预先公布去向安排,目的在于鼓励教师开展辅导学生、教改课改、科研服务等活动。

  (6)落实新进教师助讲制度。规定新入校教师参加助讲培养。由学院聘用一批具有5年以上高校教学经历、副高以上职称、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采取新老教师结对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

  成效:现在,全院副高以上职称教师达191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38.8%,硕博学位教师比例达72.1%,全院“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0.8%。

  (1)完善对师资队伍的考核体系。出台《教师考核暂行办法》,从“教学、科研、辅导、服务”4方面细化对师资队伍的考核。例如,骨干教师的标准设定为“职称是副高,制订课程标准、优化教材、带青年教师、开示范课、独立从事研究”等。

  (2)细化对教学业绩的考核指标。制订《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由教学工作量30%、其他工作量(辅导与服务)15%、教学效果30%与教改与成果25%等4项组成,各指标设上、下限等。

  成效: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业绩评估制度为学院有效开展育人、研发和社会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了制度的指挥棒作用,也有效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实现我院教师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自身的专业发展,打造了一支体现高职特色的师资队伍。